窮人變富的過程中,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窮人變富的過程中,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窮人變富的最大阻礙有四點:一、窮人最難突破的就是父母二、可怕的同質化分層三、消費的枷鎖四、習得性無助窮人最難突破的就是父母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絕大部分人的天花板。

    中國最近幾代人大部分都比父母混得強,因為父母被耽擱了,再往後幾代,大家就能看出來我這句話的威力了。

    美國、英國、德國那邊的成熟型社會,這一點表現得非常明顯,絕大部分孩子沒法超過自己的父母。

    我經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無成,教育起孩子來頭頭是道,但是孩子好像故意跟他們對著幹,無論父母說什麼,孩子就是不聽。

    這是一個值得讓很多父母反思的現象:絕大部分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在模仿自己啊。

    你是怎麼做的他就會怎麼做。

    當然了,等他長大了,他也會這麼教育自己的孩子,並且也會頭頭是道,但是孩子依舊當作聽不見,然後該幹啥幹啥。

    也就是說,排除低概率基因變異的情況,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兩套基因,一套是生理學意義上的基因,你孩子長得像你,跟你有著一樣的瞳孔顏色和耳垂形狀,這是生理基因。

    另一套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基因,你孩子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

    如果沒有義務教育,你的孩子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這就叫社會基因。

    義務教育改變了很多家庭的社會基因,畢竟能跟著牛頓學點基本常識,跟著魯迅學能對社會和人性有所了解。

    不再局限於所有知識都來自家長,但是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

    也就是說,富人會把自己的一些經驗傳承給孩子,窮人會把自己的很多方法和理念傳授給下一代,儘管很多東西他自己也知道不對,但是不知不覺就傳遞下去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父母啥樣孩子也啥樣,多麼令人悲觀和不安。

    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從父母那裡並不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生存技能,因為父母輩的人也不大明白如何加強自己的生存技能,更不知道如何把生存技能傳遞給下一代,而且這種狀態會一直通過「社會基因」向下遺傳。

    這一點在農業時代特別明顯,因為那時候讀書是奢侈品,並不能像現在這樣隨隨便便就能學習到知識,一般的家庭根本不去想讀書學習的事,經驗幾乎都是從父母那裡得來的。

    只有類似曾國藩這種地主家庭,大兒子老老實實在家種地,剩下的孩子裡選個腦子靈活的讀書,這代人考個秀才,下代人就可以考個進士。

    等到其中的一個出息了,就把家裡其他兄弟也帶出去,比如後來曾國藩發達了,就把自己的倆兄弟曾國華和曾國荃也帶出來了,跟他一起在外邊打仗立功。

    後來曾國華陣亡在了三河鎮,另一個弟弟曾國荃則混得風生水起。

    古代整體遵循的就是一種「進化算法」,一步一步來,每代人中擇優培育,如果一個人發達了,大家一起跟著發達。

    現代社會跟古代相比,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最早起源於德國,被認為是後來德國和美國迅速趕超英國的撒手鐧。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政府工作重點是煤礦和紡織,技術含量不高,英國當時把工人當牲口使,用死了一批就換一批,根本沒人力資源一說。

    德國最早開始普及義務教育。

    電力時代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得有相關知識才行。

    英國那種「牲口教育」模式就落伍了,因為不識字的人沒法操作電力設備。

    其後,注重教育,全民素質高的德國和美國後來居上,這招後來又成了日本、中國等後發國家的撒手鐧。

    義務教育強行把孩子們送到學校,一方面可以搞愛國教育,美國那樣的一個大熔爐國家,每天早上孩子們都要背誦誓詞,就是大家熟知的「上帝之下,不可分割」,時間長了,國家意識就出來了。

    義務教育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打破「社會基因」。

    父母知道的東西就那麼點,孩子自然難以跟著父母學到知識。

    學校有義務教育,孩子被送到學校強行灌輸宇宙大爆炸、進化論、分子生物學之類。

    在中國,義務教育這些年創造了不少奇蹟,窮得掉渣的村裡竟然能出幾十個大學生,改變了命運,突破了父母的天花板,不得不說義務教育功德無量。

    不過能夠考上理想大學的畢竟是少數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出現了一種情況,即各個層次的人會聚在一起。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優秀的人會聚在一起,這倒也不是他們故意排外,而是一種能從數學上證明的「同質化分層」機制。

    這種現象跨越物種,跨越文明,任何地方都存在。

    也就是說,假如你是個窮人,你離開了家庭,盡量不受家庭影響,但是你的社會階層決定你周圍的人普遍不是特別優秀的那種人,你從他們身上學不到太多的東西,你想變得厲害就得突破這個圈。

    可怕的同質化分層一般社會初期的時候都平等,有點像把水和油使勁搖一搖,在一段時間內混在了一起,但是靜置一會兒,慢慢就恢復到水油分離狀態了,各個階層會形成明顯的界線。

    不要覺得不合理,全世界都這樣,古代和現代也都這樣。

    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們這些小城市的人去大城市,發現大城市裡的人跟我們的打扮其實差得不太多,說不上什麼時尚。

    當時我們班城裡的同學住的那種單位宿舍,我去看了覺得還不如我們小縣城的小平房住得舒服。

    我感覺2008年左右是個分水嶺,城鄉迅速分化了,大城市的年輕人越來越時尚,跟村裡的長得都不太一樣了。

    我當初的大學同學現在已經在大學教書了,他有次跟我感慨,說他站在講台上,一眼就能看出學生們哪個是大城市的,哪個和自己一樣是村裡來的。

    而且他發現一件事,最近這幾年越來越明顯,大學裡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自己上大學那會兒全校都是「土炮」的盛況已經不再重現。

    其實觀察歐美就能發現,歐美已經和平發展幾百年了,而我國從一窮二白發展到現在,和他們相比,發展的時間沒多久。

    現在大家就開始討論中產階級甚麼的,中產階級一年能在孩子身上花十幾萬、幾十萬,教育演變成了軍備競賽。

    在未來,這種狀態只會越來越嚴重,而且呈現出「圈子化」,各種不同的圈子一起生活、合作。

    有的圈子裡的人只需要維持現狀不墜落就可以了,有的圈子卻需要不斷地向上突破。

    有點像有些人住在高樓層,只要維持不掉下來就行了,有些卻需要氣喘吁吁爬上去。

    問題是高樓層的人在競爭中維持很高的優勢,層次越低的人資源和條件越差,爬起來就越難。

    這種現象在全世界都存在,而且越成熟的社會越這樣。

    在德國,5%的人擁有全國將近一半的房子,剩下的人大部分租房。

    萊比錫只有5%的人有房,剩下的人租這些人的房。

    之前網絡上有個說法,說是德國人不急著買房,所以房價不高。

    後來我常住德國了一段時間,之後又去了一趟。

    我就問我們一個公司的德國的同事,你們德國人真有這麼豁達的房地產消費觀?

    他說,只有傻瓜才不喜歡房,德國人多數都攢不住錢,普遍買不起房。

    歐美的國家,富裕的家庭從一開始就買了優質學校的學區房,然後通過優質小學升優質初中,然後是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順著這樣的路徑就上去了。

    當然了,這裡不是說進了優質小學就一定能上名校,歐美頂級私立也沒這個效果,但是概率會增加很多。

    相對的,普通人上名校的概率會減少很多,受教育的權利就這樣一點點向上移動。

    明清時期朝廷就發現一個現象,南方在科舉考試中比北方厲害得多。

    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南方受戰亂禍害較少,很多富足且有文化的家族底子足,這些家族往往藏書上萬冊,甚至有藏書樓,歷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熟悉科舉套路,輔導下家裡孩子自然有加成。

    更重要的是,從宋朝開始,南方經濟開始超過北方,南方可以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培養小孩上,南方讀書的孩子無論是比例還是數量都遠遠超過北方。

    福建和浙江這兩個省的書院加起來數量比全國都多。

    經濟實力的優勢會反饋到所有層面,包括教育。

    中國從明朝開始,就有點像現在的錄取模式,各個省都會有照顧,而不是簡單的全國一起錄取,但是在各省內部,依舊是有些地方霸佔了全省絕大部分名額。

    隨著經濟的繼續發展,社會再演變一些年,到處都會演變成一個個的圈,你進不了這個圈,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舉例來說,孩子進不了某些好的學校,就考不上「211」和「985」,或者說很難考上,如果上不了這類大學,將來就沒法進入更好的公司。

    我說這些並不是準備販賣焦慮,而是一種即將到來的客觀現實,或者說已經來了。

    消費的枷鎖在《富爸爸,窮爸爸》裡,有句話對我影響特別深:窮人和富人都會買奢侈品,窮人往往用他們每個月的血汗錢購買,那是本應該用來投資或者留給他們的子女的財富。

    富人則是用他們所產生的資本購買。

    窮人購買了奢侈品後確實讓他們看上去富有了,但他們隨即進入了債務危機。

    每月的工資用來償還債務,並繼續貸款,他們進入了惡性循環。

    普通人把自己的工資花了,而一些有富人視野的人會把錢攢下來,買那種可以帶來流水的東西。

    能帶來流水的東西叫資產,然後花資產帶來的錢,因為那個收入算被動收入。

    而且窮人消費和富人消費差距很大。

    之前德國的一個頂級房地產商有個言論特別有意思,他說財富積累到一定時候,錢是花不出去的。

    你買輛豪車,車升值了;你買塊手錶,手表升值了;你買金子,金子升值了,你不能通過消費來消滅錢,這可能就是有錢人生活的枯燥之處吧。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這類資產消費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難得很。

    最基本的一點,這些年慢慢地大家都開始意識到如果買幾套房子,然後坐著當包租公那該多舒服,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怎麼做到?

    這個問題首先最難的就是需要大筆的啟動資金。

    如果慢慢攢錢的話,估計得攢到天荒地老才能攢出來房子的首付,因為賺的錢不夠多。

    對於大部分窮人來說,最難的事情就是錢不夠花,怎麼攢錢買資產?

    有人說可以借貸嘛,但是流水少的情況下,大槓桿借錢幾乎是找死。

    更讓人鬱悶的是,窮人信用都不行,借不到錢,或者借錢成本太高。

    這裡說的信用不是生活裡說的那個信用,而是銀行對你的信用評級。

    窮人評級低,銀行要麼不借給你錢,要麼利息高得很。

    這件事對於那些有條件但是消費觀有問題的人是一個非常好的啟發,但是對於真窮人來說,幾乎無解,明知道當前的生活方式越走越窄,但是依舊只能這樣走,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鬱悶的事了。

    當然了,有些人屬於「道理都懂,客觀條件導致沒法操作」,但是依舊有不少人腦子裡真缺根弦。

    我有個同學研究生畢業後去當村幹部了,他說國家對貧困戶有撥款,但是很多貧困戶並沒有好好地把這部分錢利用起來,不少人到手後隨手就瞎花了。

    他感慨有部分人窮是缺機會,也有部分人真是缺知識,觀念有問題,難以扶起來。

    習得性無助以下這段話是從矽谷王川的微博那裡看到的,非常有啟發性:摘自巴里·施瓦茨(BarrySchwartz)的《選擇的悖論》(ParadoxofChoice)一書——如果一個人長時間處於一種缺乏選擇的狀態,大腦潛意識會慢慢認為做任何事都無法改變現狀改變自身命運,於是會進入一種所謂習得性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的狀態,變得更為消極。

    即使情況改變,有機可乘時,也不去行動。

    這種情況嚴重時,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甚至會得抑鬱症。

    當有很多選擇時,自我掌控感非常強大,這樣人可以長期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勢,對身心健康很有好處。

    當然選擇過多的時候又有三個問題:決策需要耗費更多精力;選擇後犯錯誤的可能性更大;犯錯誤造成的心理挫折感更強。

    如果長期不做選擇,大腦就會變得很消極。

    很多人說自己感覺自己快要得抑鬱症了,其實可以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平時幾乎沒什麼事需要自己選擇,完全是生活逼著你在往前走?

    這種狀態下,時間長了確實會產生一種越來越嚴重的消極狀態。

    這也是我這些年目睹的強人和窮人之間最大的差別,絕大部分正常人似乎對生活有種認命感,覺得也就這樣了,湊合著過吧,又不是不能過。

    當然了,越厲害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多,越窮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少,手裡沒資源,行動力自然就差,而且幹什麼都不順利,會對信心打擊特別大。

    我認為,你可以經營點自己的東西,可以是微博,可以是頭條,甚至每天剪輯一些簡易的小視頻,當然也可以是更複雜的項目。

    有個讀者告訴我,他上次看了我的文章後深刻反思了下,發現自己什麼長處都沒有,只會玩遊戲,最近開始直播玩遊戲,並且上傳了一些遊戲小技巧,比如《絕地求生》怎麼壓槍,P社遊戲怎麼上手,竟然有了一波關注,今後要去做兼職UP主了。

    他終於知道業餘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了。

    這就是我一再強調的,一個人要從消費者向生產者轉變,才能改變困境。

    因為生產的是大哥,消費的是貧者。

    如果一個人一直做消費者,玩別人的遊戲,吃別人做的菜,而不是向生產端轉進,那就會一直處在一個坑裡,永遠也別想翻身。

    你得讓別人消費你的東西。

    這裡說的消費,不一定是花錢,現在花時間也是消費。

    你花了很多時間在別人的產品上,比如某款遊戲,某款讓你獲得短暫的快樂卻浪費時間的APP,也等於在別人那裡貢獻了價值。

    現在的一個決定可能對一個沒什麼資源和也沒動手能力的窮人來說沒什麼用,但是這個決定很可能五年後就徹底改變了你的生活。

    如果一件事你做過了,沒成,有很多原因,可能你不是那塊料,或者運氣不好,但是如果什麼都沒做,就覺得自己做不好做不成,這真的是心理問題了。

    從小的決定開始吧分析了半天,突然發現如果一個特別貧窮的人看了我的文章,也許真的用途不大,反而會更鬱悶。

    社會對窮人並不友好,遠遠不止思維方式的缺陷,更重要的是,階層越靠下,可使用的資源越少,試錯成本也就相對越高。

    這個世界做什麼事都是需要試錯的,試錯是需要成本的。

    尤其是放在全世界的視野下,更是尷尬得很。

    從當前來看,最好的辦法還是我們的方法:讓村裡的人先進城,融入社會分工,給那些進取心強、頭腦靈活的人一個機會,說不定他們可以找到一條路,能把自己的老鄉帶出去。

    這個不是亂說的,江西那邊有個村拿到扶貧款後,在一個很厲害的農民的帶領下,全村人生產米糕,賣到全國,現在那個村已經富裕了。

    當然了,這是宏觀層面的操作,具體到每個人,就需要我們多思考多行動,多嘗試一些低成本試錯而且有長期紅利的事情。

    我現在覺得「萬眾創業」這個詞特別好,大家如果有時間的話都做點什麼,不一定要非常盈利、非常獨特,一夜翻身,做起來,說不定五年後你會感慨當初的小決定竟然真的改變了你的一生。

    .

    The featured image was randomly selected. It is an unlikely coincidence if it is related to the post.

    0 Comments

    Heads up! Your comment will be invisible to other guests and subscribers (except for replies), including you after a grace period. But if you submit an email address and toggle the bell icon, you will be sent replies until you cancel.